一
如我之前在朋友圈说的,有的时候做决定比坚持更难。做决定是一个取舍的过程,小到决定今天晚上吃拌面还是汤面,大到决定是宣战还是拥抱和平。而坚持可能只是一件咬咬牙的事情,放弃又是另一种决定了。
我初中是在乡下中学读的,乡下学校很乱,学风很差,很多人是没有考上高中的,然后就选择去广东等地打工。以前我会觉得他们是loser,或者他们的境界、社会地位很可能就那样了吧。但是现在,我发觉他们比我早那么多年就面临人生的关键十字路口,是复读还是打工,是追求学业学历还是赚钱讨老婆。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选择打工,有的现在已经在朋友圈开始晒孩子了。我才惊觉,原来他们当时做决定要承担这么大的后果——因为那个决定基本就确定了一生的道路,很多人可能就是最后回镇上、回县城平凡地度过一生,他们的生命中不太会有更大的可能性了。而我,凭借着还不错的成绩懵懵懂懂地走进了大学,才发现自己也要面临这样的抉择。
我来了上海,把这个选择推迟到了二十岁。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这类人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可以把一只脚踩在象牙塔,一只脚踩在社会,阅读玩耍看电影旅游发展爱好,接触到各种人和事,好的坏的和对的错的。我总是觉得做出决定之前需要了解足够多的信息再综合考虑。八月份和朋友一起自驾青藏线,然后我在拉萨的青旅蜗居了三四天。同房的室友问我是不是来疗伤的,因为另一个室友没考上公务员。我每天都去附近西藏大学的校园逛逛,在八点钟天黑的山脚下的操场上散步。
也就是在藏大的操场上,我做出了学新闻的决定。回西宁的时候,我在青藏铁路上确定了接下来3-5年的“发展计划”。从西部回来上海之后,我开始了专业知识的积累,路漫漫其修远兮。
那么做抉择的依据是什么呢?我慢慢地觉得作为人真正需要的应该是自由和快乐,而非金钱物质名誉之类。做什么才快乐?我觉得是做自己热爱的和喜欢的。这一点我在和一些朋友的交流中也得到了认同。
在江西于都,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副馆长张小平先生跟我说,他干这个事业干了30年了,他希望能够将长征精神讲出去,让年轻人都不会忘记。去宜春况露大哥家做客,他妈妈说到自己儿子不会招待客人;但阿姨哪里知道,况露坚持单车旅行和纪录,做了许多人不敢做的事情,况露哥给我们讲他的感悟和体会,这已经是对我们最好的招待了。做出人生决定,往往依据的就是你所热爱的。
可是,你喜欢的并不一定就能让你混个好饭吃。有的人有新闻理想,开始做新闻记者,甚至做调查记者。曾为《南方周末》高级记者的李海鹏有一次发博(2018.07)表示,国内的调查记者应该不到130人,剩下的大概也想转行。可见这并不是一个能够很好地养家糊口的职业。在城市生存的成本如此巨大,还要考虑娶妻生子尽孝,生活很多时候很骨感。
尤其是家庭出身不是那么富裕的人。由于出身原因,很多人稍一长大就会想着如何满足自己的欲望,很难不对金钱产生错误的判断。比如外地人来上海打拼,搞一台车应该问题不大,但是真的是需要拼命赚钱很多年才能按揭买一套房子。拼命工作基本上意味着生活乐趣的缺乏,他们很难去达到一个心满意足、精神生活丰富的生活状态。如何去调整对金钱的态度,选择一个恰当的职业,在这个时候就成为一个关键。
我庆幸自己在2019年作出了抉择,结束了迷茫。这呼应了我在2018年总结中提到的“至今我就是没有想明白,辨清楚未来的出路”。少部分人从小到大一帆风顺,在老师家长的期盼下或者因为自己的热爱,顺理成章地,不需要太多思考地就走上了既定的人生道路。但是我不是。我也不为此难过。人生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你想着今天赶一赶可以抵达目的地,可能待会儿就遇上烂路了,需要推车了呢?
二
个人和社会又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呢?我觉得应该是在从事自己所热爱事业的基础上做到足够出色,这样能够很好地反馈社会。并不是一定要说“啊!我要去西部支教两年!”——如果你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公益,那当然完全可以。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端,距离县城七八十公里,公路边上孤零零的土房子,里头住着一姐一弟和妈妈。外面沙漠无垠,刮着风沙。在西吉将台堡,我发现孩子们的餐桌上几乎见不到蔬菜。我开始思考serve others的含义——我曾一度把serve others看做是我的“真正的快乐”的来源之一(另一个是create something. 与真正的快乐相反的是短暂的欢愉,例如和平精英中吃到鸡)。我曾一度想,自己在毕业后要去西部基层工作几年,去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或者教育事业奉献一份力量。但是慢慢地,我的想法有所转变,我开始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必选项。
中国发展到今天,慢慢地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让全社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可以去从事自己所热爱的事情,在每个岗位上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前些年,可能是媒体用力过度,典型报道做得太好,部分地区也确实需要扶持,大家争先恐后放弃原有工作,去新疆去西藏去宁夏等地。可是现在和将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种需求一定是逐渐在减少的。
我想,我们大多数人的重心应该放在自己既有的,基于自己兴趣的事业和岗位上,说小一点是为公司和集体服务,说大了就是为社会事业和人类进步服务。这种serve虽不直接和见效快,却更深远且持久。科研工作者开发新药可以拯救成百上千的病人,外卖小哥也可以凑成外卖大军直接拉动经济增长。
三
接触骑行已经两年多,自己的doggy旅行车也陪伴我一年多了。一开始,我只是简单地通过骑行去遍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但是后来当我来到独库公路这种被誉为超美景观大道的时候,我居然没有那种很震撼的感觉了。
我慢慢发现,路上的风景永远在那里等着我,而路上将要遇见的各种各样的人和发生的事情才是真正催使我上路的因素。通过骑行,我可以去到不同的地方,接触到各个地域、各个民族、各种自然环境下、各种经济条件下的人。我有机会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我喜欢导演这个职业,原因之一就是可以拍下自己想要记录的东西。骑行的时候,我就用自己的眼睛或者手机去记录每一个人。客栈老板、徒步背包客、货车司机、牧民家的小男孩、沙漠里邀请我吃西瓜的小女孩、同行的骑友等等,他们都是我记录的对象。
如果我以后从事了相关行业(比如新闻行业),我一定会更加关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每一个普通人。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座大厦是由像我们这样一个个普通人建设起来的。毛主席说得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记者范长江写了一部《中国的西北角》,记录了从1935年7月起,他作为旅行记者在四川青海甘肃陕西等地的沿途见闻,向读者真实地还原当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情况。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很佩服范长江的眼界和水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骑行带给我的可能就是比周围人更开阔的眼界与见识。
在这个骑行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人和事、新的经历,正是这些为我的价值观、人生观塑造提供了最朴实、最珍贵的素材。
四
学期中的生活永远过得飞快,因为每天都忙忙碌碌停不下来,尤其是本学期。可能是本科阶段最累的一个期末季在昨天宣告结束。
但我觉得我的这个期末并不像大学该有的样子,这更像是高中应试教育的延伸,依旧是一考定成绩和排名,依旧是无穷无尽的背书背书再背书。你背到了写出来了你很开心,我漏掉了我没写出来我好难过。大杯咖啡下去白天夜晚不停歇。本科阶段的知识似乎完全不需要理解了,只需背全了全背了你就稳了。可悲的是,大家或许都知道这种模式如何如何不对劲,可是熬过来后还拿到一个不错的成绩,为以后的保研增加了筹码,就告慰自己皇天不负有心人,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于是单纯沉浸在快乐之中,成为了这种模式的“受益者”。
批评是必要的,自我批评也是必要的。最值得抽自己耳光的就是这一年书读得太少。人类一定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进步的。很多时候一些困扰自己的问题都是可以在书中,在先贤那里寻找到答案的。2019年唯一写的多的就是每周的实验报告,写在公众号上的东西实在太少了,导致现在写出来的东西根本不能看,就比如这篇。愧对读者。陪伴家人的时间太过短暂,例如暑假在家呆了仅仅一周时间。惩罚就是后天直接回家开启过年模式。在健身矫形、起床睡觉方面不够自律。最后就是和女孩子交流的能力丝毫没有长进。这一点不知道如何惩罚。
同志们!目标已经明确!只有继续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才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只争朝夕,不负韶华!